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3902|回复: 2

[亲子教育] “ 溯源经典 清嘉有约”-----2018暑期成人书法研习班

  [复制链接]

437

主题

229

回帖

2

精华

大力水手

积分
1124
经验值
458
发表于 2018-6-27 11: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湖北武汉

马上注册,加入阳逻在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探寻书法的源头,研习历代书法的经典,这个夏天,让我们拿起一管柔毫,去弥补年少时留下的遗憾,完成年少时未完成的梦想吧……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058.jpg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02.jpg
▲教室环境

“ 溯源经典  清嘉有约”
2018点滴书画艺术工作室
暑期成人书法研习班
开始招生啦!

       一、报名条件
       1、只招收新洲区域内的书法爱好者。
       2、男女不限,年龄18--65周岁,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
       3、有无书法基础均可,欢迎零基层学员参加学习交流。
       4、能遵守工作室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授课老师
      张助刚   1981年生于武汉新洲。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法院创作员,中流印社副秘书长,湖北省书协教师分会理事,湖北省书协少儿分会理事,       武汉书协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青年书协副秘书长,现为新洲区文联驻会秘书长。曾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获全国第四届扇面书       法艺术展优秀奖,入选“湖北省100名优秀书法人才”工程。

       三、招收人数
       本次书法班限招15名,额满为止。

       四、授课内容
       1、为每位学员制定学书规划和确定临帖方向。
       2、授课书体根据学员的喜好确定,以楷书、隶书、行书为主。
       3、以各体笔法研习为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4、每期开设两节书法欣赏课。
       5、针对有基础的学员,辅导各级展览参赛作品。
       6、建立“清嘉书道馆”微信群,网络同步辅导。

       五、授课时间
      7月2日----8月2日晚上6:30-8:30(逢双号上课),每学期16次课。如果授课老师临时有事,课程顺延。

       六、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13487074151
       联系地址:新洲区全民健身中心(体委)球类馆四楼点滴书画艺术工作室

       七、其它
       1、学费1000元,笔纸自备,工作室免费提供墨汁、墨盘和毛毡。笔、纸、字帖由授课老师推荐,集中购买。
       2、所有报名学员,将优先参与工作室组织的各类活动。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06.jpg


学书浅见
张助刚

       对于初学书法的朋友来说,我觉得坚持和思考比简单的临习更重要。何为坚持呢?仅仅是选择了一本帖就不断的去写吗?我想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如今资讯愈来愈发达,选帖和从师的面愈来愈宽,有时我们都会不自觉的问自己,我临了这么久的帖,究竟有何用?为什我还不会创作?我跟某某老师学了一二年,咋像还没入门呢?如此种种疑团总在初习者心中盘旋不去,依我看来,最关键的是一个"静"字,然后是一个"悟"字,想得太多心会乱,不思考则会习气惰性缠身。譬如临帖的目的,关键在于梳理出一条线,亦或是一条道,当我们对书法史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通过理论和实践对历代书家笔法和结字等很熟悉后,大脑中就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学书框架。先学什么为宜,再学什么作补充,然后学什么来巩固,最后学什么进行升华。形成这样的理念,我们就会过滤掉大脑中很多书法的碎片和杂质。当然,这种理念也会随着学书的深入不断在调整和修正。以唐楷为例,初学褚遂良大字《阴符经》能够熟练掌握楷书笔画丰富的变化和楷书中参以隶书的巧妙用笔,还可以感受书写中节奏的多变,这也是学习行书的雏形。学好《阴符经》,接下来再学《雁塔圣教序》,重在体悟唐楷承接魏晋后笔法的变化和结构的丰富,理解婀娜多姿的字态和"美如婵娟"意境,再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进一步挖掘魏晋楷书中以转代折的晋韵风度,同时体会唐楷以折代转的尚"法"变化。当把此三种帖学到能熟练运用后,再是提炼线条的阶段,书法的审美既是线条的审美,为什么我们都说草书最难,因为他化具象为抽象,以符号和线条来对书法进行千变万化的诠释。楷书的线条有方有圆,我们充分理解了什么是方和什么是圆,另一扇门又被我们打开,沿着方和圆的足迹,再对历代的名碑佳帖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梳理,自有一番学书新天地。

       关于从师的问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一般无识见之人不足为师,从师当从"明师",为什么有的学生到处学习却无长进呢?天赋禀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有理解从师的意义,好的老师授人以渔而非鱼,思维方法比苦练更重要。还有,从师不可朝三而暮四,今天随这个学几招,明天随那个学几势,到头来一动笔,却啥也没学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笔墨。譬如一会练下秀美风格的字,一会又写下粗犷风格的字,笔法笔性不同,有时会在笔墨中相互抵消,往往收效甚微。到头来,心底还会认为是老师的方法不对,又不敢明说罢了,如此心态怎可习书?今有感于此,望与各位艺友互进共勉。


砚边琐语
张助刚

       1、虞世南的楷书风格不明显,尽显中和之美,然而越是风格不明显的字,它生发空间就越大。因为虞的传授,初唐后楷书一度崛起,成为后世不可逾越高峰。

       2、学习行书陆柬之应该是一个生发空间,它保留了王字一脉纯正的笔法,同时亦显中和之美。往往这样的帖容易被忽略和遗忘。

       3、在书法临摹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眼、手、笔的高度配合,大众都看得到的地方,是共性,少数人看得到的地方,是个性。一本帖再好,没有找到开帖的钥匙,帖就永远是帖,只有理解了笔法、字法、章法、师承等关系,才能走进帖的世界,真正与它对话。

       4、每个书写者都会有惯性书写方式,当你写的越顺手,就当谨慎,顺手之后易滑、薄、轻,也会以一种常规方式思考和书写,慢慢就会掉入自我陶醉的怪圈。反而书写越不顺手,往往是提升的时候,不顺手便会有疑惑,解感之后,自然又上一台阶。书法学习,个人拙见,要时常回返观照自省才好。

       5、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有语:“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此四句可细心体悟。对于楷书,我加一句"楷宗法而正",此正不仅为平正,亦是指正大气象。不知可否?

       6、当你不断地重新认识书法时,真正意义上的清淤才刚刚开始,固有的偏见和执念会束缚你的思考,唯有思想的改变,我们才能改变自身的手。

       7、为什么楷书中可以参入隶意,为什么隶书中不可以参入楷法,只有理清学书脉络,才能理解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道理,往上走是源,往下走是流,源头的水一定是纯正而清澈的,支流的水往往泥沙过多,容易浑浊。

       8、临摹字帖,宜先读后写,先单字后局部再通篇,如果把字帖中的笔法、结构、章法、墨法产生的许许多多细节比作晴朗夏夜天空中的星星,我们既要做到满眼望去一片星光,又要善于捕捉到其中极为耀眼的几颗,那几颗就好比帖中最精彩的几处细节。不管是星空还是字帖,若没有和少了重点和精彩处,终归是平淡无奇的。



如斋谈“书”
张助刚

       关于行书究竟能不能作为初学的书体,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数人学书法都是从正书开始,因为正书笔画平正、结构方整、易于辨识,通过一段时间的临摹,能够找到一些内在的书写规律。如果一开始就学行书,没有好的范本和指导老师,的确容易走弯路。

       行书的临习和正书不一样,如果把正书比作静坐的人,那么行书无疑是行走的人。行书讲究动态的书写,这种动态不是说要把行书写得很快,而是强调在书写中要注重律动感。它很像音乐和舞蹈,音乐有高低起伏,舞蹈有轻重缓急,行书有快慢、动静、收放、长短、大小、曲直、向背、欹正、虚实、黑白等等关系。相对于正书,行书在艺术感染力和表现手法上更为丰富。

       结合我多年的学书体会,我觉得要写好行书,还是得在正书上下一番功夫。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可以从线描开始,西方绘画是从素描开始的,这些就好比正书,它是写好行书的前提。当正书有了一定基础,我建议学习行书从《兰亭序》、《集王羲之圣教序》、《文赋》诸帖入手,这几本帖可得行书笔法、结构的要领。

       无论是学习硬笔书法还是毛笔书法,《集王羲之圣教序》作为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可以作为范本来学习的。因为它是公认“集王”最佳的碑刻。唐代书法家、僧人怀仁历时25年整理和研究此碑,足见其用心良苦。从一个方面讲,这块碑承载了太多魏晋书法的秘诀。我们在临习《集王羲之圣教序》时,忌开始上手就通临,碑刻和墨迹在认知上,明显墨迹更容易介入,碑刻学习前期如果不细心读帖,很容易写得刻板,误入描画字形的误区。加之它是一个个的集字,虽然是唐代收集的,但它是王羲之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书写的,本来就不够统一和协调。《集王羲之圣教序》在笔势连贯上自然比不过“二王”的手札。我们在临帖时,要扬长而知短,善于汲取碑帖中结构的丰富变化,理解它在章法上的局限,至于如何表现它的章法,要努力在“二王”手札和《祭侄文稿》、《书谱》等帖中寻求营养,博采众长,融汇贯通。

       硬笔临摹行书字帖,一定要懂得取法乎上的道理,很多学习硬笔书法的朋友,不太重视从毛笔字帖中寻找营养,我个人认为,要想笔下的硬笔行书既具实用性,同时兼有艺术性,最好是向毛笔书法的各种碑帖学习。

       硬笔临摹行书,具体如何临摹,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我有三点建议。一是不要过于求其形似。要注重结构的变化,因为硬笔的笔法受到笔尖的限制,我们很难在硬笔纸张上表现笔锋的转换,如果一味的描形容易舍本求末。要把笔法的重点放在收笔上,细心体会笔尖离开纸面的感觉。二是要多读帖。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段话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层次:熟读诗、模仿诗、创作诗。把这段话引用到书法的学习中,我个人觉得读帖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还没走,就急于跳到第二步,极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三是要善于变通。硬笔和毛笔的书写材质各不相同,临摹的方式方法也会不一样,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提炼,不可亦步亦趋,当某一帖临摹的很像了,要能够与其它帖进行嫁接和转换,但要遵循硬笔行书创作的普遍规律,不可从毛笔书法中生搬硬套。

       行书和正书肯定有关联。北宋苏东坡曾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草书,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蔡襄在《论书》中也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正书,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从以上古代书家的书论即可看出,要学好行书,还是要有一定的正书基础作前提,我们也看到,近三十年的书法热,行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因为它的结构可以变形夸张,笔画可以删减,大小可以变化,并且不受字格的约束,书写情感上追求潇洒、畅快。但我们如果不正视对正书的研习,很容易形成信笔为体的毛病。纵观历代书法大家,“二王”、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王铎等等,他们既能以风格鲜明的行书名世,同时在正书上也卓有建树。这说明他们在行书和正书的学习中,都在用心钻研。大家都明白,没有正书作支撑的行书,极易落入歪曲无力、油滑轻飘的困境中,只有两种书体同时兼修,相互促进,方可达于妙境。

       毛笔创作用硬笔打小稿,我个人觉得是可行的一种方式。我也曾多次见到一些书家是这样做的。书家创作一件展览作品与自己在书斋中即兴挥毫的作品是有本质区别的。展览作品必须研究展览的形式和规矩,作者自然会进行多次的书写,反复比较,然后不断调整和完善。这里要注意的是,硬笔书法纸张因为受到一定的限制,从小样过渡到大幅宣纸上,要能够抓住两者之间的共同特点,硬笔和毛笔在技法上相同之处在于结构和章法,如果深谙此理,硬笔小样无疑也是一副小品佳作。

       对于初学毛笔书法的朋友,我有三点建议,一要从好师。唐代褚遂良曾说:“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能知者,未之见也”,这段话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只有从“明师”学习,才能少走弯路,做到事半功倍。古代的优秀碑帖都是精华,一本帖再好,没有找到开帖的钥匙,帖就永远是帖,只有理解了笔法、字法、章法、师承等关系,才能走进帖的世界,真正与它对话。要把一本字帖激活,这就需要当代的“明师”帮你点拨和解析了,往往闭门造车容易进死胡同;二要择好帖。要选择适合自己性情的佳帖学习,不要别人学啥你学啥,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初学不一定要写唐楷,小篆和隶书入门也很好。字帖的选择一定要到专业的书店去购,版本精良很重要,往往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三要耐得住寂寞。初学毛笔一定要保持学书清醒的头脑,要知道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是靠时间、勤奋和天分慢慢滋养出来的。只有多投入,才会一步步向前进。古人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很有道理。

       在书法求知的道路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是没有方法;我们不是没有天赋,是没有恒心;我们不是没有废纸三千,是没有真心去感悟。我总结了四句话,与大家共勉:择师如择偶,选帖如投胎,临摹如打工,创作如创业。择师不对,耽误一生;选帖不好,祸害终身;临摹太浅,如攒钱不够,用时恨少;创作草率,如公司起步,处处艰难。



作品欣赏
张助刚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14.jpg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19.jpg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23.jpg

微信图片_20180627103127.jpg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0

主题

1

回帖

0

精华

等待验证会员

积分
27
经验值
26
发表于 2018-6-27 12: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好帖,推荐版主加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回帖

0

精华

见习水手

积分
6
经验值
5
发表于 2018-6-27 1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手机版|阳逻在线 ( 鄂ICP备09011060号-4|42011702000008 )

GMT+8, 2024-12-22 23:29 , Processed in 0.275769 second(s), 4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