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6-8 20: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
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紧邻长江,是长江中游地区距长江最近的一块湿地,湖面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6公里,湖底高程17.7米,最大水深2.3米,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米,水面6万亩,无工业污染,其空气质量符合GB3095—96中一级标准要求。涨渡湖是长江中游回游鱼类的基因库,盛产黄颡鱼、草鱼、青鱼、鳙鱼、螃蟹等鱼类40多种。
置身涨渡湖,隐然有“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的影子,水面宽阔,水质清澈,水景浩渺,湖岸参差,港汊众多。从高处远眺,那平静的湖面宛若一盏玉盘,镶嵌在长江北岸与涨渡湖平原之间,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四围香稻,五更渔火,是情是景,尽在“湖”中。
追朔涨渡湖,远古时为古云梦泽的边缘,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一派水乡泽国,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湖中的岗地则成为一个个湖嘴、孤岛、沙洲、泥滩、沼泽。面积达280平方公里,入湖水量约30亿立方米,鱼类82种。数有“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之称,故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涨渡湖。
史载,南朝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著名的“五水蛮起义”就发生在涨渡湖区。元、明之季随着大量移民迁入,人丁日趋兴旺,百业进展,湖区遂呈一派“鱼米之乡”景象,在道光二十九年以前,涨渡湖不是湖,名“断天河”,为长江东支河道。有西汉古墓群和乌龙镇旧址,还是鄂东抗日根据地旧址,李先念、陈少敏、郑位三、张体学、刘西尧等老一辈革命者在湖中芦苇荡里生活战斗过。
过去的涨渡湖区发生洪涝灾害是家常便饭。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十分关切涨渡湖区,指示从根本上治理水灾。倒水河的改道直入长江、完善的长江干堤和修筑举水干堤,湖泊终与江、河隔离。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资源,新洲区政府对涨渡湖制定了总体规划,综合开发。湖区农、林、牧、渔等生产、科研基地不断壮大,生态立体林业是这里一大特色。湖区运用半自然的生态林业湿地,成功创建林农、林、鱼、鸭、鸟等多种立体生态林业体系,被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涨渡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被选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长江项目的示范,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被世界性环保组织参与保护的湿地,2004年7月,又被武汉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8500公顷,主要保护水生和陆生植物及其共同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15科,裸子植物101科,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6种,哺乳动物20种,鸟类103种,鱼类46种。保护区内还有少量的全球濒危物种等。
这里是候鸟们的天堂。候鸟们为了在春天迁徙前,积蓄足够的脂肪,以供飞越沙漠和大海时消耗,将涨渡湖选为自己的驿站和越冬地。每到10月后的深秋直至来年的阳春三月,涨渡湖的湖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回落,最深处也不过两米,湖区人迹罕至,那浅水滩涂中肥美的鱼虾、藏在软泥中的草根和种类繁多的昆虫等,都成为了来自世界各地每年37类10万只候鸟的美食,豆雁、凤头、鹬等鸟大多是从北方飞来,最远来自欧洲和西伯利亚,会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
居住在涨渡湖边的人,大都以捕鱼为业。 “涨渡湖开湖,鱼臭三县”,“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 “寒露霜降水推沙,鱼奔长江客奔家。”到了这个时候,渔人便从四面八方赶到鱼场,竞相捕捞,千船竞发聚集于一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的网得五六十人同抬,合围水面达数百亩,不时在船上顿足敲板,驱鱼入网,声震水天,数十人一齐吆喝起来,渔号子,呵哈声,数里可闻,一网捞得鲜鱼最多时达10余万公斤。这时,远近鱼商鱼贩鱼行,也纷纷赶赴湖场,搭棚架秤,喊起行话:“起秤呀——记帐——!”接着便是报重、报价声,字正腔圆,如唱如吟,构成涨渡湖渔业一幅立体图画。
涨渡湖渔业已由单一的天然捕捞转入了人工养殖。渔业资源逐年上升,不断有新品种加入了大湖水族。过去那些遭人鄙视的蟹、鱼、鳖、鳝,随着世风的改变,口味的更新,而一跃成为席珍,也成了涨渡湖渔场的拳头产品。每年重阳过后,蟹肥鳖壮,美食家们纷至沓来。2005年 6月中旬,涨渡湖在因建闸被切断与长江的自然水位联系55年后,首次开启闸门,实现江湖的季节性联系,涵养湿地。长江水顺着水道流入涨渡湖河道,建立涨渡湖与长江的季节性水文联系,灌江纳苗后有望使涨渡湖鱼类总量增加25种,年增值数百万元。涨渡湖的渔家儿女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唱起了打渔歌:
教郎打桨莫轻狂,恐把晴波作恶浪;
侬爱郎情鱼爱水,个中滋味一般长;
薄薄衫儿淡淡妆,扁舟一叶过前塘;
鱼儿水底偷成对,侬伴郎群也作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