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云深书院
佐证六:
比较水上航程,二军不可能相遇石头关
按照今天长江航道里程,江陵至柴桑一千五百余里,其中江陵至石头关六百里左右,柴桑至石头关九百余里。这个里程距离,对确定孙曹大战地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冬季多刮西北风。曹操水军从江陵出发,是顺水顺风东下,船行速度迅猛可想而知。与此相反,周瑜大军是溯江西上,且逆风而行(逆水逆风行船,往往还需人拉),船行速度比起顺水顺风扬帆而下慢得多。鉴于曹操当时意欲并吞江南、急于求成的心理,孙曹二军同时出发,双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蒲圻赤壁相遇,更何况《三国志》有关人物的传记,已间接指出周瑜比曹操晚出发至少十天。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周瑜传》载:“议者咸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艘,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以上二传文字来看,当年曹操是一边使人持檄于江东,一边聚集水陆二军,同时东下。军贵神速,曹操不可能让孙权有充裕的时间作好应战准备,即不可能提前给孙权下战书。
江陵至柴桑既有一千五百余里,送战书者即使按曹操追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快速计算,也需五日五夜的时间才能抵达柴桑。既然如此,当孙权得曹操战书之时,曹军水陆俱下至少七八天了。孙权得书是战是降,举棋不定。通过几天反复权衡,直至斫案决计逆操,然后调集军马命周瑜等启程之时,曹军东下远不止十天。曹军扬帆顺水东下十几天,江陵至石头关也只有六百里,当曹操抵达石头关之时,周瑜恐怕尚未从柴桑动身,当年大战倘若是在石头关发生,除非曹操在洪湖乌林守株待兔,坐等孙刘联军西上,此假设如果成立,人们自然会问,曹操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对他十分有利的地方屯兵,而甘居沼泽地带,且无高山掩遮的军事死角洪湖乌林。又,曹操既在洪湖乌林屯驻,孙刘联军又是如何越过曹军防线而屯兵在乌林之上的蒲圻赤壁与黄盖湖一带?看来矛盾重重,破绽百出。
长江航道,自古至今,多有变迁,但涉及当年大战的几个主要地点,如江陵、石头关、夏口、樊口、黄州赤壁、西塞山、柴桑的地点不会变动,即使柴桑至石头关的水上航程有所变化,因为上下是同步伸缩,二军水上航程的比较仍不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