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云深书院

赤壁大战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大埠(涨渡湖、七湖)一带

   火... [复制链接]

4

主题

104

回帖

0

精华

中级水手

积分
316
经验值
200
发表于 2009-6-10 16: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没有 证据 就说 可能 。您那可是书院 。没有证实的 东西 凭空 想想 。误人子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881

回帖

14

精华

资深水手

积分
2906
经验值
180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9: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35# 云深书院
               佐证六:
比较水上航程,二军不可能相遇石头关

按照今天长江航道里程,江陵至柴桑一千五百余里,其中江陵至石头关六百里左右,柴桑至石头关九百余里。这个里程距离,对确定孙曹大战地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冬季多刮西北风。曹操水军从江陵出发,是顺水顺风东下,船行速度迅猛可想而知。与此相反,周瑜大军是溯江西上,且逆风而行(逆水逆风行船,往往还需人拉),船行速度比起顺水顺风扬帆而下慢得多。鉴于曹操当时意欲并吞江南、急于求成的心理,孙曹二军同时出发,双方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蒲圻赤壁相遇,更何况《三国志》有关人物的传记,已间接指出周瑜比曹操晚出发至少十天。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曹操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得书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周瑜传》载:“议者咸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艘,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从以上二传文字来看,当年曹操是一边使人持檄于江东,一边聚集水陆二军,同时东下。军贵神速,曹操不可能让孙权有充裕的时间作好应战准备,即不可能提前给孙权下战书。

江陵至柴桑既有一千五百余里,送战书者即使按曹操追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快速计算,也需五日五夜的时间才能抵达柴桑。既然如此,当孙权得曹操战书之时,曹军水陆俱下至少七八天了。孙权得书是战是降,举棋不定。通过几天反复权衡,直至斫案决计逆操,然后调集军马命周瑜等启程之时,曹军东下远不止十天。曹军扬帆顺水东下十几天,江陵至石头关也只有六百里,当曹操抵达石头关之时,周瑜恐怕尚未从柴桑动身,当年大战倘若是在石头关发生,除非曹操在洪湖乌林守株待兔,坐等孙刘联军西上,此假设如果成立,人们自然会问,曹操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对他十分有利的地方屯兵,而甘居沼泽地带,且无高山掩遮的军事死角洪湖乌林。又,曹操既在洪湖乌林屯驻,孙刘联军又是如何越过曹军防线而屯兵在乌林之上的蒲圻赤壁与黄盖湖一带?看来矛盾重重,破绽百出。

长江航道,自古至今,多有变迁,但涉及当年大战的几个主要地点,如江陵、石头关、夏口、樊口、黄州赤壁、西塞山、柴桑的地点不会变动,即使柴桑至石头关的水上航程有所变化,因为上下是同步伸缩,二军水上航程的比较仍不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7

回帖

1

精华

中级水手

积分
187
经验值
128
发表于 2009-6-11 12: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楼主用心了,参考了不少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177

回帖

17

精华

大力水手

积分
1757
经验值
1023
发表于 2009-6-11 18: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火烧赤壁之战在何处?

   火烧赤壁之战在何处
   我手中有两本书:一本是武汉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赤壁战地考》,另一本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这两本书分别论证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地址分别是湖北的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笔者这篇拙文根据详实的古籍资料记载,考证出赤壁之战地址旣不是黄州赤壁,也不是蒲圻赤壁,而是位于现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江夏赤壁。

首先得了解一下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击败,他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次年汉献帝的亲信董承带密诏给刘备,策划杀害曹操,计划泄露,曹操捕杀董承并击败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后曹操再次击败刘备,刘备只得奔赴荆州依附袁表。但袁表嫉妒刘备才能,不敢启用刘备。孙权手下大将鲁肃分析了曹、刘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建议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得到孙权、刘备的赞同。刘备屯军鄂城县樊口。孙权调周瑜领联军五万逆江而上屯驻现在武汉市武昌区鮎鱼套、白沙洲一带。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以泰山压顶之势沿长江自江陵东下,以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孙、刘联军逆江而上,两军相遇在江夏赤壁,孙、刘联军利用曹军的弱点,用火攻的方法,大破曹军,终将导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上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庭”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常遊黄州城外赤壁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道听途说,未加考证,自认为黄州江边的赤壁矶就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地。宋代李壁有诗云:“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黃州是,犹赖《水经》能证讹”。诗中的沙羡(笔者按:《全宋诗》将“沙羡”误为“沙头”),就是现在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所在地。这首诗旣否定了黃州赤壁说,同时又肯定了江夏赤壁说。黄州赤壁又称东坡赤壁,俗称文赤壁。其实,否定黄州赤壁说宋人赵彦卫在其《云麓漫钞》一书中说得更清楚:“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于史。”“黄州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见《水经》)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按:即现鄂州市)华容镇为曹*败走华容,其说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会刘备,与备进军逆曹,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止在鼻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又赤壁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江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岸,亦非也。又曹操既败,自华容道走保南郡,今江陵、华容(笔者按:指古华容县,在仒湖北监利县西北)、监利、石首、武昌,华容岂走南郡路?”赤壁之战为黄州赤壁说显然是误。

古今不少人认为,湖北蒲圻县(按:现改为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是三国时赤壁之战所在地。最早记载蒲圻赤壁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萧德言撰写的《括地志》,其中言:“鄂州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自这以后,不少史料均载此说,使至流传至今。特别是南宋人谢枋得的《叠山集》中的一段记载:“予自江夏沂洞庭,舟过蒲圻,见赤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乃汉阳境。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余尺,或得断枪长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今‘赤壁’二字犹存,当以为据。(郦)道元于江南绪水脉足迹所未经,故以江夏赤矶山当之。”《叠山集》中的这段记载断言蒲圻赤壁为火烧赤壁之战所在地,并认为郦道元的《水经注》有所失考。比《叠山集》较早的《云麓漫钞》对蒲圻赤壁则另有不同记载:“唐蒲圻临江,今析为嘉鱼,故说者据之而指今石头口为地。然石头口初未嘗以赤壁名,而《嘉鱼县图经》亦云:‘此地无赤壁’。”这就是说,唐朝时蒲圻临长江,有个叫石头口的地方,没有人叫石头口为赤壁。的确,在谢枋得之前,不论是史料还是地理方面的资料均无记载石岩上刻有“赤壁”二字,疑为后人所为。蒲圻赤壁被人称为“武赤壁”。

不少古籍记载,真正的武赤壁不是蒲圻而是江夏赤壁。到低谁是武赤壁呢?这得从赤壁之战的战事说起。当时曹操率兵二十万从江陵顺长江而下,周瑜率孙、刘联军从夏口逆江抗曹,两军相遇江夏赤壁。由于曹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军中疾病流行,而且不习水性,故初战不利,退驻江北大军山、纱帽山一带,形成孙、刘联军与曹军隔江对峙。由于曹操军多士众,周瑜考慮到与曹军对攻凶多吉少,便与黄盖等人商议用计火烧江上曹营,于是派一百人诈降曹操。一向以狐疑著称的曹操得意忘形,信以为真。当黄盖装满易燃物品的战船接近曹操停在江上的战船時,突然发火。时逢东南风,风长火威,烧得曹军狼狼大败。曹军逆长江溃败到现在的洪湖县乌林镇一带。乌林对面隔江就是蒲圻赤壁。(按:时称石头口)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在乌林与蒲圻赤壁一带发生鏖战,曹军大败,丧失元气。曹率残部,败走华容(按:今监利)北返河南许昌。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是不同在一个时间两个地方战事的合称,即《水经注》所云江夏赤壁是“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軍所起处。”而乌林与蒲圻赤壁的战事则是“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可见,诈魏武火烧赤壁只是赤壁之战的序幕。

对于以上战事的地点、经过,古籍记载甚明,现依朝代分录如下:

一、南北朝宋时人盛弘的《荆州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的南岸名赤壁,周瑜、黃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这就是说,洪湖县的乌林镇水路距江夏区的金口镇赤矶山两地相距一百六十里。而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一书云:“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怎么盛、赵二人之说相差四十余里呢?据张修贵先生在《长江城陵矶——湖口河道历史演变》一文中考证的结论:“六朝以前江道远较今顺直,陆溪弯道特别是簰洲曲流尚非主泓所经。这两个弯道所占的直线距离洽好四十余里。故盛、赵二说不但不矛盾,反而正符合事实。另外,如果盛弘所讲的上破乌林的赤壁是蒲圻赤壁,那么乌林岂不是到了现在的湖南洞庭湖入长江一带,这点在地图上看得很清楚。

二、江夏赤壁说,记载最清楚莫过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此书是从长江上游往下游记载的。当记到江夏赤矶山附近江段时,书中云:“江水左经百人山南,(按:百人山即纱帽山)右经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黃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江水东经大军山南。”这段记载,断定了诈魏武火烧赤壁的地理位置。这一带除少数丘陵外,大多为平原之地。赤矶山只不过是离长江不远的一座小山。赤矶山是孙、刘联军与曹军两军初战之地,曹军小败引次江北。火烧赤壁其实是火烧与赤矶山隔江相望的纱帽山而已,也不是曹操彻底被打败的地方,乌林之战才是曹操致命的一战。

三、宋代赵彦卫在其《云麓漫钞》一书中,对赤壁考证堪详,确认江夏赤壁为火烧赤壁之战所在地。本文中略有表述,不复录。

四、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一书中云:“赤壁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黃州、嘉鱼、江夏,惟江夏之说合于史。”

五、明代朱衣的《汉阳府志》一书记载赤壁之战的战事及地理位置多处,现摘抄如下:“百人山在县治西南八十里,(按:县治在现在武汉市汉阳区显正街,地理位置正符合江夏赤壁说)旧传周瑜遣黄盖领百人诈降曹操,其因不备而掩之。”“宋淳熙间李巽作南楼记云:‘郡之西南八十里,近赤壁与百人山对。’”“操舟自江陵顺下,周瑜自江洲逆上,两军相遇赤壁,则赤壁当临大江,临嶂汉川皆僻,僻非大战之地,自昔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惟江夏之说颇合籍载。”“小军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吴魏相战,陈兵两山之间,故以大、小军名。”三国时大军山与小军山之间尚有河道相隔,曹军在大军山,吳军在小军山,两军隔河对峙。就当时情况分析:孙权水军驻防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江面一带,如果赤壁不是江夏赤壁而是远离孙权水军驻地以西数百里的蒲圻赤壁,在古代交通及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周瑜要率弱兵逆江而上抗強敌,这就于理不通了。这就是史料记载的“惟江夏之说合于史。”“惟江夏之说颇合籍载”的涵意。

解放后,在江夏区金口镇赤矶山挖土做砖时,曾发现群墓葬和一些古代兵器,这符合古代战地的情况。在乌林、蒲圻赤壁一带也出土了一些古代兵器和文物,这也符合当时孙、刘联军追击曹军在乌林和蒲圻赤壁一带发生激战的史实。另外从考证学的角度来看,南北朝盛弘的《荆州记》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记载赤壁之战最早的资料,距赤壁之战仅二百余年;比《括地志》一书中记载蒲圻赤壁说要早二百多年,此《叠山集》中记载那就更早得多了。“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嘛!现今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海》“赤壁”条中,在解释赤壁时云:“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及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按:武昌县现改为江夏区。《辞海》中“赤壁”条內容解释详见 1990年版《辞海》第2194页)

时下就要拍赤壁电视连续剧,因前几年有关部门同意将原蒲圻县名改为赤壁市名,这会误导人们相信,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地点是蒲圻赤壁。出版界又为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出版了专著,断定各自为赤壁之战的地址。为了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笔者特搜集可靠资料,写成拙文,加以考证,作出可信结论。


原文转自“长江论坛”:http://bbs.***/dispbbs.asp?boardid=31&id=4553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177

回帖

17

精华

大力水手

积分
1757
经验值
1023
发表于 2009-6-11 19: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于史。”

这下好,又多出了一个新洲,希望大家早日找到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主题

282

回帖

5

精华

大力水手

积分
1335
经验值
801
发表于 2009-6-11 19: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热闹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881

回帖

14

精华

资深水手

积分
2906
经验值
180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21: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云深书院 于 2009-6-11 21:33 编辑

42# 云深书院
                  佐证七:


曹操进退之“巴丘”位于江北

孙曹二军不可能在蒲圻石头关相遇,除以上水上航程的比较之外,还有一个进军路线问题。

《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郭嘉传》载:“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按此二传相互对照,曹操自江陵东下征吴与赤壁战败西上江陵都经过了巴丘,巴丘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与曹操当时的进退路线密切相关。

李泰《括地志》说:“巴陵县巴丘湖中有曹田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

杜佑《通典》说:“曹公即从江陵水军沿流至巴丘,即今巴陵郡。”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巴陵)县南七十九里。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即此处。”

从力主蒲圻赤壁说的三位唐人的记载来看,长江之南的巴陵巴丘湖系当年曹操进退所经过的巴丘。令人不解的是,曹操东下征吴与西上败走江陵为什么要走江南的巴丘湖?尤其是兵败之时,曹操岂有那么大的精力从江北跑到江南巴丘,又从江南巴丘西上之后渡江至江陵,江南江北往返多次,曹操作为一代军事大家会如此决策吗?又,赤壁一战,曹船俱已焚毁,曹操仓促间渡江的船只何来?又,江南在当时均在孙刘的控制范围之内,曹操败走江南,无异自投罗网,曹操会愚蠢到这般地步?显然,李泰等人的说法难以服人。

晋司马彪《后汉书·郡国志》华容条下云:“侯国,云梦泽在南。”梁刘昭注补云梦泽云:“《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郭璞,西晋人。刘澄之《山川古今记》亦言:“云梦泽亦名巴丘湖。”

华容,在两汉时乃县名,位于长江之北。按以上史料,位于江北华容县南的云梦泽亦名巴丘湖。

古香斋本《初学记》引据王粲《英雄记》曰:“曹公赤壁败,行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北宋《太平御览》亦有此条记载。孔广陶本《北堂书钞》卷151引据《英雄记》亦曰:“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以上诸书所载,曹操赤壁战败,经过云梦泽时,遇大雾曾迷失道路。将以上资料与《郭嘉传》“后太祖于巴丘,遇疾烧船”的记载综合分析,曹操当年进退所经的巴丘即江北云梦泽。

唐人杜牧《黄州刺史谢上表》云:“伏以黄州,在大江之侧,云梦泽南。”又《忆齐安郡》诗云:“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洲。”齐安即黄州。

北宋王元之《黄州谢上表》云:“伏以黄州,地连云梦,城倚大江。”

由以上二人《谢表》可知,黄州位于云梦泽的南边。而华容县位于云梦泽的北边,换言之,云梦泽位于黄州与华容县的中间。既然当年曹操兵败至云梦泽中,可见大战当在云梦泽的南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881

回帖

14

精华

资深水手

积分
2906
经验值
1802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5: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湖北武汉
本帖最后由 云深书院 于 2009-6-15 15:10 编辑

47# 云深书院
       佐证:八

江陵征东大军沿长夏河东下,不经蒲圻赤壁

依据以上史料,曹操东征所经的巴丘位于长江之北、华容东南。除以上史书记载之外,“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序征赋》中记录曹操东征路线“沿江浦以左转,涉云梦之无陂”即当时的写照。

《汉书·地理志》云:“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水经·江水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曰江夏。”《方舆纪要》载:“夏水自监利县境鲁江东北流入沔阳州境,名长夏河。”盛弘之《荆州记》云:“江陵县东(南)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以上资料证明,从江陵至夏口除顺江东下之外,还有夏水便道可行。夏水,俗称长夏河。徐干所言之“江浦”即盛氏所言的江陵县东(南)三十里之江津。“沿江浦以左转”,即指当年曹操水军自江陵出发,顺大江行三十里后,向左折入夏水口(江浦),走长夏河,入汉水直逼夏口。从江陵走长夏河到夏口,比顺江东下至少近五百里。汉水入江口在蒲圻赤壁之下四百余里,曹操既然胸有成竹从夏水直趋夏口,当年大战就绝不会发生在蒲圻赤壁。徐干是当年大战时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当是真实可信的。

夏水系当时江陵至江夏之间的水道枢纽,还有一条要重要的资料可为佐证:《三国志·周瑜传》记述说曹操赤壁兵败回江陵之后,命曹仁守江陵。“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裴松之注云:“《吴录》曰: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两千人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刘备既言“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由此可知,夏水在当时是兵家要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30

回帖

5

精华

大力水手

积分
1037
经验值
683
发表于 2009-6-19 19: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北京
这年头,都喜欢和古人套关系,看看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主题

483

回帖

3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3494
经验值
2833
QQ
发表于 2009-6-23 16: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辽宁大连
    好啊,旅游兴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手机版|阳逻在线 ( 鄂ICP备09011060号-4|42011702000008 )

GMT+8, 2025-2-6 01:49 , Processed in 0.26493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