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之战在何处
我手中有两本书:一本是武汉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赤壁战地考》,另一本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这两本书分别论证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地址分别是湖北的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笔者这篇拙文根据详实的古籍资料记载,考证出赤壁之战地址旣不是黄州赤壁,也不是蒲圻赤壁,而是位于现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江夏赤壁。
首先得了解一下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击败,他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刘备为豫州刺史。次年汉献帝的亲信董承带密诏给刘备,策划杀害曹操,计划泄露,曹操捕杀董承并击败刘备,刘备投奔袁绍。后曹操再次击败刘备,刘备只得奔赴荆州依附袁表。但袁表嫉妒刘备才能,不敢启用刘备。孙权手下大将鲁肃分析了曹、刘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建议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得到孙权、刘备的赞同。刘备屯军鄂城县樊口。孙权调周瑜领联军五万逆江而上屯驻现在武汉市武昌区鮎鱼套、白沙洲一带。建安十三年(公元206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以泰山压顶之势沿长江自江陵东下,以图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全国。孙、刘联军逆江而上,两军相遇在江夏赤壁,孙、刘联军利用曹军的弱点,用火攻的方法,大破曹军,终将导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上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因作诗“谤讪朝庭”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常遊黄州城外赤壁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道听途说,未加考证,自认为黄州江边的赤壁矶就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所在地。宋代李壁有诗云:“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黃州是,犹赖《水经》能证讹”。诗中的沙羡(笔者按:《全宋诗》将“沙羡”误为“沙头”),就是现在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所在地。这首诗旣否定了黃州赤壁说,同时又肯定了江夏赤壁说。黄州赤壁又称东坡赤壁,俗称文赤壁。其实,否定黄州赤壁说宋人赵彦卫在其《云麓漫钞》一书中说得更清楚:“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魚、江夏,惟江夏合于史。”“黄州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见《水经》)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按:即现鄂州市)华容镇为曹*败走华容,其说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会刘备,与备进军逆曹,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止在鼻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又赤壁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江南岸,今赤壁乃在江北岸,亦非也。又曹操既败,自华容道走保南郡,今江陵、华容(笔者按:指古华容县,在仒湖北监利县西北)、监利、石首、武昌,华容岂走南郡路?”赤壁之战为黄州赤壁说显然是误。
古今不少人认为,湖北蒲圻县(按:现改为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的赤壁是三国时赤壁之战所在地。最早记载蒲圻赤壁说的是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萧德言撰写的《括地志》,其中言:“鄂州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自这以后,不少史料均载此说,使至流传至今。特别是南宋人谢枋得的《叠山集》中的一段记载:“予自江夏沂洞庭,舟过蒲圻,见赤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乃汉阳境。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余尺,或得断枪长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今‘赤壁’二字犹存,当以为据。(郦)道元于江南绪水脉足迹所未经,故以江夏赤矶山当之。”《叠山集》中的这段记载断言蒲圻赤壁为火烧赤壁之战所在地,并认为郦道元的《水经注》有所失考。比《叠山集》较早的《云麓漫钞》对蒲圻赤壁则另有不同记载:“唐蒲圻临江,今析为嘉鱼,故说者据之而指今石头口为地。然石头口初未嘗以赤壁名,而《嘉鱼县图经》亦云:‘此地无赤壁’。”这就是说,唐朝时蒲圻临长江,有个叫石头口的地方,没有人叫石头口为赤壁。的确,在谢枋得之前,不论是史料还是地理方面的资料均无记载石岩上刻有“赤壁”二字,疑为后人所为。蒲圻赤壁被人称为“武赤壁”。
不少古籍记载,真正的武赤壁不是蒲圻而是江夏赤壁。到低谁是武赤壁呢?这得从赤壁之战的战事说起。当时曹操率兵二十万从江陵顺长江而下,周瑜率孙、刘联军从夏口逆江抗曹,两军相遇江夏赤壁。由于曹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军中疾病流行,而且不习水性,故初战不利,退驻江北大军山、纱帽山一带,形成孙、刘联军与曹军隔江对峙。由于曹操军多士众,周瑜考慮到与曹军对攻凶多吉少,便与黄盖等人商议用计火烧江上曹营,于是派一百人诈降曹操。一向以狐疑著称的曹操得意忘形,信以为真。当黄盖装满易燃物品的战船接近曹操停在江上的战船時,突然发火。时逢东南风,风长火威,烧得曹军狼狼大败。曹军逆长江溃败到现在的洪湖县乌林镇一带。乌林对面隔江就是蒲圻赤壁。(按:时称石头口)孙、刘联军乘胜追击,在乌林与蒲圻赤壁一带发生鏖战,曹军大败,丧失元气。曹率残部,败走华容(按:今监利)北返河南许昌。由此可见赤壁之战是不同在一个时间两个地方战事的合称,即《水经注》所云江夏赤壁是“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軍所起处。”而乌林与蒲圻赤壁的战事则是“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可见,诈魏武火烧赤壁只是赤壁之战的序幕。
对于以上战事的地点、经过,古籍记载甚明,现依朝代分录如下:
一、南北朝宋时人盛弘的《荆州记》:“蒲圻县沿江一百里的南岸名赤壁,周瑜、黃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这就是说,洪湖县的乌林镇水路距江夏区的金口镇赤矶山两地相距一百六十里。而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一书云:“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怎么盛、赵二人之说相差四十余里呢?据张修贵先生在《长江城陵矶——湖口河道历史演变》一文中考证的结论:“六朝以前江道远较今顺直,陆溪弯道特别是簰洲曲流尚非主泓所经。这两个弯道所占的直线距离洽好四十余里。故盛、赵二说不但不矛盾,反而正符合事实。另外,如果盛弘所讲的上破乌林的赤壁是蒲圻赤壁,那么乌林岂不是到了现在的湖南洞庭湖入长江一带,这点在地图上看得很清楚。
二、江夏赤壁说,记载最清楚莫过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此书是从长江上游往下游记载的。当记到江夏赤矶山附近江段时,书中云:“江水左经百人山南,(按:百人山即纱帽山)右经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黃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江水东经大军山南。”这段记载,断定了诈魏武火烧赤壁的地理位置。这一带除少数丘陵外,大多为平原之地。赤矶山只不过是离长江不远的一座小山。赤矶山是孙、刘联军与曹军两军初战之地,曹军小败引次江北。火烧赤壁其实是火烧与赤矶山隔江相望的纱帽山而已,也不是曹操彻底被打败的地方,乌林之战才是曹操致命的一战。
三、宋代赵彦卫在其《云麓漫钞》一书中,对赤壁考证堪详,确认江夏赤壁为火烧赤壁之战所在地。本文中略有表述,不复录。
四、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一书中云:“赤壁初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黃州、嘉鱼、江夏,惟江夏之说合于史。”
五、明代朱衣的《汉阳府志》一书记载赤壁之战的战事及地理位置多处,现摘抄如下:“百人山在县治西南八十里,(按:县治在现在武汉市汉阳区显正街,地理位置正符合江夏赤壁说)旧传周瑜遣黄盖领百人诈降曹操,其因不备而掩之。”“宋淳熙间李巽作南楼记云:‘郡之西南八十里,近赤壁与百人山对。’”“操舟自江陵顺下,周瑜自江洲逆上,两军相遇赤壁,则赤壁当临大江,临嶂汉川皆僻,僻非大战之地,自昔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惟江夏之说颇合籍载。”“小军山在县治西南五十里,与大军山近,吴魏相战,陈兵两山之间,故以大、小军名。”三国时大军山与小军山之间尚有河道相隔,曹军在大军山,吳军在小军山,两军隔河对峙。就当时情况分析:孙权水军驻防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江面一带,如果赤壁不是江夏赤壁而是远离孙权水军驻地以西数百里的蒲圻赤壁,在古代交通及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周瑜要率弱兵逆江而上抗強敌,这就于理不通了。这就是史料记载的“惟江夏之说合于史。”“惟江夏之说颇合籍载”的涵意。
解放后,在江夏区金口镇赤矶山挖土做砖时,曾发现群墓葬和一些古代兵器,这符合古代战地的情况。在乌林、蒲圻赤壁一带也出土了一些古代兵器和文物,这也符合当时孙、刘联军追击曹军在乌林和蒲圻赤壁一带发生激战的史实。另外从考证学的角度来看,南北朝盛弘的《荆州记》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记载赤壁之战最早的资料,距赤壁之战仅二百余年;比《括地志》一书中记载蒲圻赤壁说要早二百多年,此《叠山集》中记载那就更早得多了。“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嘛!现今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海》“赤壁”条中,在解释赤壁时云:“山名。(1)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及刘备联军败曹操军于此。即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纱帽山隔江相对。”(按:武昌县现改为江夏区。《辞海》中“赤壁”条內容解释详见 1990年版《辞海》第2194页)
时下就要拍赤壁电视连续剧,因前几年有关部门同意将原蒲圻县名改为赤壁市名,这会误导人们相信,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地点是蒲圻赤壁。出版界又为黄州赤壁和蒲圻赤壁出版了专著,断定各自为赤壁之战的地址。为了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笔者特搜集可靠资料,写成拙文,加以考证,作出可信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