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加入阳逻在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看完这个,您也可以导游问津书院
1. 孔子河
《湖广通志》载:“孔子河在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孔子河发源于大别山东南支的五云山,是一条绵长十多公里的山间小河。周边山岗林立,林茂竹密,松涛阵阵,鸟语声声,田垄纵横,村庄聚落。
2. 孔叹桥
《湖广通志》载:“孔子河桥垒石跨津上,一名孔叹桥。”公元前489年,孔子站在孔子河岸边,望水兴叹,说此处若有一座桥就好了。明万历年间,孔子及儒学思想的崇拜者、归安进士、黄冈知县茅瑞徵遂孔圣人之愿,在此修筑了一座大桥,并命名为孔叹桥。
3. 孔子坐石
《明•一统志》载:“黄州城东一百里,相传孔子自卫适楚当登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
孔子坐石坐落于孔子河北岸水边,问津书院前方数十米。该石宽约二丈,四周草木不侵,光滑如镜。石头侧边刻有“坐石”二字,魏碑书体,字约30公分大小,阴刻而成,苍劲古朴。史载“坐石”二字为汉唐时留下来的旧物,是新洲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该石保存完好,已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孔子在弟子们晒书时,喜欢坐在这块石头上休息。后又传孔子在此地讲学时,每天傍晚他爱坐在这块石头上濯足。
4. 长沮冲桀溺畈
《问津院志》载:“长沮冲一名‘长沮畈’,在孔子山左,桀溺畈一名‘桀溺冲’,在孔子山右。”
在孔子河南北两岸,各有一片呈梯形的田垄因长沮和桀溺在此耕种过,故人们把这两片地,一曰“长沮冲”,一曰“桀溺畈”。长沮冲在孔子山左,宽数十步,长三里许。冲口两山对峙,左右山岗盘曲。冲边有一石碑,上刻“长沮冲”三个大字。桀溺畈在孔子山右,宽平沃衍,田数十亩。畈边有一石碑,上刻“桀溺畈”三个字。孔子河南岸有个小庙,把长沮、桀溺的画像挂在里面,当土神祭祀。
5. 晒书场
《湖广通志》载:“孔子山西北隅为晒书场。”
晒书场在孔子山西北隅相去里许。是五云山至孔子山中间分脉而断起、顶平如台的小丘,其高稍低于孔子山。
相传孔子师徒涉水过河时,车上的书被水淹湿,只好回车上岸在此晒书,故名。
6. 讲经台
《湖广通志》载:“倚河北岸为孔子山,山上有讲经台。”
讲经台在孔子山顶峰,峰巅四削,其圆如规,其平如掌,宽可二百尺,高十余丈,层累如台,巧若天造。相传孔子与其弟子讲经其上,故名。
7. 墨池砚石
《问津院志》载:“墨池在孔子山右就里许。津流出口即河水所汇而成者。水曲如池,故曰池;石黝如墨,故曰墨。南岸山石高出,深“墨池”二字,千载下犹有泼墨生云之势。”《山川纪异》载:“孔子山上砚石,每雨墨水浸出。”
在孔子山右约500米处,有一条从孔子山流出的小溪与孔子河交汇。此交汇处经河水冲刷,而形成一个水曲如池的地方,石黝如墨,故曰墨池,池水久旱不涸。南岸临池石崖上刻有“墨池”二字。经历千余载,犹有泼墨生云之势。此处后因修京九铁路而毁。
在墨池边,有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下雨天,烟石即漫出墨水。传说孔子当年及其弟子门借着山崖上往下滴的泉水,在此时上研墨行文,写完后就拿着笔到池子里去洗,故墨池水被染黑。
8. 颜子巷
《问津院志》载:“颜子巷在书院东三里“迥澜石”畔,源出五云山支麓,据津上游自北来注入孔子河。”
颜子巷在书院东三里许。该处小溪潺潺,巨石峥崚森列,河岸此处石壁尤加徒峭,高可数仞,大可数围,光平如削。上镯“迥澜”二大字,旁款三小字,上二字剥落不可辨,下一题字尚可认识,后因修孔子河水库被湮。
相传孔子弟子颜渊非常好学,惜时如金。当年他跟随孔子在今孔子山一带逗留时,经常一人跑到此地,坐在一块石头上读经诵典。“颜子巷”因故而得名。
9. 进步处
进步处,在问津书院外十步。风亭东面、书院山麓边有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刻“进步处”三字,旁勒“五迪”二字。
进步处地面用青石板铺有品级道。官员们进入问津书院(孔庙),按古制文官下贱轿,武官下马。在停马场下马、下轿后,官员们要整装束带,从进步处按品级大小,依次踏上品级道,躬敬缓行进入书院。
10. 弦歌里
《问津院志》载:“弦歌里(位于)孔子河北,峰峦端正,下宽上锐,计高千尺,前开两翼,左舒右缩,书院正在其中。四周古松合六七百株,溜雨参天,青葱隐隐,拥翼圣殿,望之使然生敬。”
相传孔子走到哪里就讲学至哪里,鲁之弦随之也就想到哪里。孔子当年在孔子河村遇河受阻,师徒便在该地逗留,读书著书,开设讲坛,并弹琴自娱,弦歌不衰。
弦歌里即今书院地。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农人在书院对岸烟墩脑山下锄挖田岸,得石窖,疑有宝藏,愈加用力,挖出石碑一块,上书“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铭”九个楷篆大字,后书“绍圣二年(1095年)某月某日,葬于城北九十里弦歌里之鹰山”。然则此地可考为宋之弦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村民在问津书院对岸烟墩垴山下挖田时,掘出—石碑,上书“宋故傅夫人之墓志铭"九个楷篆大字。墓志铭上所记内容如嘉庆元年(1796年)五月农人掘出的石碑一致,是为同一石碑的又—次出土。
该碑现藏于问津书院内。它的出土,是孔子当年曾来此地的又一佐证。
11. 回车埠(卧车盘)
清光绪《问津院志》裁:“回车埠一名“回车坡”,又名“卧车盘”,在书院北十里,石岑崔嵬不生草木。“
《湖广通志》载:“桥北十里曰回车埠。”
相传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到了邾子国五云山下,一群孩子在路中垒石为城挡住去路。孔子叫小孩们把石头搬开,谁知其中一个7岁的小孩理直气壮地问孔子:“请问,自古以来是城让车,还是车让城?”孔子一时语塞,只好绕行,怎知转弯过急,车轴扭断,车卧在地,不能前行,待修好车轴,才继续南行。后人即称此地为“回车埠”,又称“卧车盘”。
12. 烟墩脑
烟墩脑,位于新洲旧街问津书院门前的孔子河南岸山顶,遗迹是黄土堆成的圆形,高约五尺,直径约两丈,保留着明显的古代人工夯土痕迹。据考证,“烟墩脑”就为孔夫子那个时代筑成在大别山脉用于战事传递军情的烽火台,在元末明初闻名于世的“蕲黄四十八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说当年孔老夫子途经此地,被河水挡住了去路,使弟子问津而不得。无奈坐在河边岩石上叹息,抬头向河对岸望去,见大别山延绵到此的余脉恰似—个之乎者也的“之”字,而美中不足是“之”字缺—点。于是他顺势将手中的旱烟灰向山顶磕去,就成了“之”的—点。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孔老夫子,就将他磕烟灰形成的土堆取名日“烟墩脑”,流传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