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陶若恒

阳逻在线推出新洲青年作家李少武新作《花朝风情》网络版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二:十二令花神赋




   
正月花神柳梦梅,春风先占百花魁。
爆竹一声催腊去,梅花几点报春回。
  
元宵节,月光辉,万家爆火赛春雷。
十二红灯高高挂,家家扶得醉人归。
  

二月花神杨贵妃,玉兰花放杏花肥。
老梅枝头黄鹂语,晓阁庭前紫燕飞。
  
春花发,百草齐,纷纷蝴蝶斗芳菲。
门迎春色多娇美,状元归去马如飞。
  

三月花神杨六郎,桃夭柳嫩艳新芳。
访友才子坐酒肆,思春美女采花忙。
  
巫山景,曲水长,夕阳箫鼓响声簧。
顽月楼前佳人望,四顾山光接水光。


四月花神汉貂婵,罂粟花开春满园。
蚕妇采桑惊白露,美女思春泣杜鹃。
  
荼蘼架,倚栏前,满园桃儿色色艳,
碧水池塘常跃鲤,点溪荷叶叠青钱。
  

五月花神丑钟馗,唐王不点状元魁。
艾叶如旗征百服,苍蒲似剑斩妖魔。   

雄黄酒,饮数杯,阵阵轻风拂面吹。
烟波江上鱼家乐,夕阳箫鼓几船归。
  

六月花神美西施,并头金莲开满池。
绣女停针摇彩扇,才人避暑懒吟诗。   

天气热,汗如丝,树上蝉嗓绿杨枝。
江上浣纱泉滚滚,东风吹水绿差差。
  

七月花神晋石崇,巾帼园中景不同。
五色凤仙开兰畔,佳人喜染指头红。   

巫山隔,水运通,鹊桥仙女巧相逢。
一片彩霞云飘渺,四时佳兴与人同。
  

八月花神谢素秋,一行鸿雁过南楼。
银河滚滚佳人望,秋雨淋淋旅客愁。   

云雾起,星暗斜,珠帘倒卷金钩挂。
丹桂玉金开满苑,梧桐叶落故园秋。
  

九月花神陶令公,鹤发苍颜貌不同。
秋来菊花开尽蕊,江上芙蓉映水红。   

重阳节,落帽风,万花凋零寒气冲。
露着衣襟身觉冷,竹炉汤沸火初红。
  

十月花神张丽花,一枝春色落谁家?
几株梅在墙外种,南枝才放两三花。

云雾起,残月斜,古木林中芷暮鸦。
芙蓉映似三春景,霜叶红于二月花。   


十一月花神白乐天,长安市上酒家眠。
庭前翠竹松柏茂,阶下梧桐大雪天。   

寒雀噪,似笑言,谁人把酒问青天?
天上宫阙有历日,不知今昔似何年。


十二月花神老令婆,怀中抱子笑呵呵。
手摘腊梅花几朵,报道来年喜事多。   

天下乐,万事和,人寿年丰吭高歌。
夫荣妻贵儿孙福,总把新桃换旧符。   


润月花神杨再兴,天竺独对万年青。
四时吉庆春常在,八节康宁贺太平。   

添日月,长精神,合家和气值千金。
五风十雨皆为瑞,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时花神沈月姑,春花发尽夏枝枯。
秋风萧瑟凌霜菊,冬季梅阶大雪除。   

吉事有,凶事无,村村齐唱太平歌。
万年同享升平福,一片冰心在玉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花朝文化辐射出的花情愫




   
一、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
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那么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明朝时期,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瓶史》曾于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国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最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宏道风格插画作品图


二、簪花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四川成都羊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陶俑,就在发髻正中插着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簇拥着数朵小花。簪花之俗历久不衰,虽说是风尚,但相比贵族人家的珠翠头面,鲜花却是士庶妻女的常用首饰。节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一般情况,春天多簪牡丹、芍药、桃花、杏花等,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的词句:“春日游,杏花落满头!”勾勒出一个满头杏花的少女在林间陌上的明丽身影。南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则载,端午节,“茉莉盛开,城内外扑载朵花者,不下数百人。”而“每妓须戴三两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立秋,“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武林旧事》载,重阳节,“都人是日饮新酒,讯萸簪菊。”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描写了一老人簪花装饰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唐宋时男女子亦有簪花,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例如,《宋史 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宋朝廷宴会,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民间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仪中,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
周昉《簪花仕女图》

三、花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更是花的故乡。诗与花,如
同灯与焰。赏花、爱花、赞美花是中国人的传统。
苏东坡称赞“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出任扬州太守后,看到官方举办百花会,损害芍药,便下令废除了百花会。
杨万里有一首《紫薇诗》,其中有“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的诗句,道出了紫薇优于百花的特色。
范成大写有《携家石湖拒霸》、《窗前木芙蓉》等诗赞美芙蓉。他晚年退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
洪适对桂花情深意切,咏诗道:“风流直欲与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江淹作《石榴颂》说:“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  
孔夫子的“兰当为王者香”;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林靖和的“疏影横斜”;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不同的花是不同的心志,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时而春风得意,马蹄轻疾,一日便可看尽长安之花;亦有失意落魄,泪眼问花,而乱红不语,唯有溅泪以报。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高洁的品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是王维幽深的心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壮美的幻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旷达的闲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郁结的惆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佛家悠然的感悟…… 


四、花绘 

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一大类,六朝时已有许多独立的花鸟作品。五代至宋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产生出了重要的流派。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百花楹联欣赏




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红梅: 故作小红桃李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腊梅: 磬口素妆含绿萼,檀心蜡蕊溢清香。      
迎春: 冲寒料峭纤枝弱,带雪芬芳嫩蕊黄。
桃花: 欲雨红花含晓露,乍晴紫陌笑春风。   
碧桃: 碧落仙葩和露种,桃源华萼倚云栽。      
李花: 河阳树茂青林翠,金谷花繁白雪香。   
杏花: 云淡枝头春意闹,风轻墙外杂花红。   
梨花: 粉白香痕春带雨,轻红酒晕晓含风。   
樱花: 三月春来开翠幕,枝花放起红云升。   
紫藤: 藤架数重香雾合,花光一片紫云堆。   
玉兰: 参差素影瑶台同,绰约雪蕊玉殿香。   
木兰: 苞挺繁枝文士笔,花开紫艳女郎笺。   
茉莉: 少妇鬓边犹胜雪,黄昏月下更添香。
瑞香: 楚臣襟佩三年瑞,天女袖添千里香。   
海棠: 春睡最宜烧烛照,晓妆犹待卷帘看。   
扶桑: 三春风拂青桑叶,九夏雨肥赤槿花。   
蔷薇: 一篱绿绕含烟秀,千萼红开带雨香。   
吊钟: 风过依稀鸣玉磬,雨来仿佛洗金钟。   
茑萝: 曲欄小院添花障,细叶柔藤绕竹篱。   
木槿: 翠叶有情增茂盛,红葩何惧易凋零。   
丁香: 雨丝愁见红心结,风片喜闻紫蕊香。   
玫瑰: 嫣红牢系情人结,姹紫相连爱侣心。   
牡丹: 瑶台月下天双艳,春色人间第一香。   
芍药: 扬州明月红欄畔,汉宫春风暮烟中。
酴醿: 醉红撩乱微香动,浓绿扶疏晓露匀。   
虞美人:夜帐佳人红袖舞,楚宫幽恨翠眉颦。   
紫荆: 万紫千红期不老,三荆一树庆长春。   
洋紫荆:南国花繁红似锦,东方珠耀彩如虹。   
含笑: 瓣色艳娇分白紫,花香馥郁属椰蕉。   
栀子: 果似卮子能愈疾,香添佛国好参禅。   
月季: 十日轮流千萼秀,一年占得四时春。   
绣球花:花团雨绣雕栏侧,锦簇风摇密叶中。   
石榴: 新枝晚萼蒸云赤,翠幄绛绡照眼明。   
荷花: 亭亭翠盖朝听雨,款款红衣晚送香。   
紫薇: 枝亚雕梁长日紫,蕤芳画省满堂红。
桂花: 金粟花繁明夜月,蟾宫叶绿剪春云。   
山茶: 春时林下悬红玉,冬节霜前赏宝珠。   
玉簪: 玉葩夜静清馨远,簪叶风寒翠色浓。   
蓼花: 疏篱鸟雀迎风噪,春诸草花映桃红。   
美人蕉:绿蜡初寒蕉叶雨,红香好运稻花风。   
凤仙花:丽人指染朱欄曲,金凤花栖碧梧枝。   
罂粟花:徒有红花添画意,可怜苍玉满米囊。   
木棉: 遮天红艳花如火,飘絮白映实似棉。   
昙花: 但得片时花轰烈,何求终岁气从容。   
木芙蓉:绮帐天寒添露紫,锦城秋艳作霜红。
蜀葵: 裁衣暑雨三分绿,织锦重风一丈红。   
夹竹桃:不负声名桃共竹,全凭颜色白兼红。   
兰花: 花中君子三湘客,王者之香九畹心。   
牵牛: 天上遥遥银汉里,人间纷纷篱落边。   
凌霄: 百尺青藤争绕树,半空紫蕊欲穿云。   
鸡冠花:羽冠唱晓人间白,锦衣经霜篱角红。   
秋海棠:簪冷恨添思妇泪,黡红悔作断肠花。   
蟹爪兰:繁花有色明如火,寒蕊无香愧作兰。   
金银花:参差枝蔓随晨暮,深浅丛花染白黄。   
菊花: 九秋未晚疏篱紫,三径不荒冷月香。   
雁来红:雁来时节逢秋色,霜洗年华驻赭颜。
水仙: 玉骨无尘依白石,冰心有意守寒泉。   
芦花: 夜月飞霜秋瑟瑟,寒月吹笛雨潇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旧街花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为自身提供越来越充裕的物质享受条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必然要表达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寻找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也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追求。但伴随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出现的文化标准化趋势,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审视自身及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时,不能不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显现的重要价值,也更加认识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旧街花朝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出于保护的需要

旧街花朝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数以万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代表,也是我们传承与保护的对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这一公约是适应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形势和日益迫切的需要而诞生的。它的颁布发行,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公约明确提出它所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其中的“自然遗产”属于物质类的遗产自不必说,这里所说的“文化遗产”,实际上指的是物质类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1条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今天看来,这样的界定是不够确切、不够全面的。如果把这三类“文化遗产”加上“物质类”或“物质形态”的限定词,就比较严谨、周密了。不过,在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尚未正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尚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文件的视野。所以,放在特定历史语境来看,当时所谓的“文化遗产”只能是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这一类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根据相关资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使用“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受到美国的影响,是一个与“物质遗产”相对称的术语。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特别设置了一个管理部门,叫做“非物质遗产”部门。就是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才开始出现。从那时到现在,仅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布以后,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另一种重要形态,即用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类的文化遗产不能概括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被破坏与快速消亡的现象,日益引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各缔约国的关注,并最终被提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议事日程。该组织开始对文化遗产作出了“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区分。后来,又用“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替换“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可以说,正是为了弥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遗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提出了“非物质遗产”的崭新概念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11月在巴黎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正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呼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10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迄今为止联合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文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被引入中文语境,在时间上更晚一些。甚至可以说,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前,在中文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仍是个使用频率低、完全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词语。这一概念开始比较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2001年,我国积极参与向联合国申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项目。这一年,围绕这一申报活动,有关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举行了一系列活动,有关媒体跟踪报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使用的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样一个略嫌模糊费解、学术色彩较浓的术语,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产生,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历史都非常短暂。
随着中国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于2006年元宵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国务院公布包括共518个项目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0066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已经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根据这一定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2005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附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也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6项内容,这些内容前5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界定的5项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之外又列举第6条为“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涵盖的内容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虽然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通过一定的物化形式得以呈现,但它主要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活态的存在,并主要是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活态流变性是它的主要特征。而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多地表现为固化、凝定的物质呈现形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将物质文化遗产称之为“固态文化遗产”,与之相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表述为“活态文化遗产”,会更鲜明形象地体现这类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十分浩大的、极其复杂的文化传承工程,其难度确实是非常之大。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
今天,我们加强对旧街花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着力于对其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开掘、保护和传承,这是我们保护与传承旧街花朝文化的根本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旧街花朝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紧迫性


一千多年前,花朝节在全国范围内盛行,从君主到朝廷重臣,从地方官员到平民百姓,无人不重视花朝节。时至今日,花朝节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在岁月的流传中日渐消失。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地方保留了过花朝节的习俗。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曾经的浪漫和诗意早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可见,花朝文化像大熊猫、白鳍豚等动物一样,濒临灭绝、失传的边缘。因此,加强对花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旧街花朝文化节虽然盛行800余年而至今不衰,且越办声势越大,但它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流变成了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湘、赣五省二十余县市的大型农贸、小商品交流会。传统的宗教礼仪、民风民俗、民间艺术逐渐淡化甚至失传。故而,加强对旧街花朝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已迫在眉睫。
旧街花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祀神祝诞、花灯出巡、点花灯、游春扑蝶、种花挑菜等民俗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插花簪花、制作花糕等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
第二、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不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难以到位。
第三、保护意识淡薄,保护观念不强。重申报,轻保护、轻管理、轻挖掘。
第四、适合花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政府主导的花朝传统文化亟待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20015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这是该组织在1972年签署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基础上,于1977年确定创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的第一次实施。这一公告制度强调其目的是:“鼓励各国政府、各非政府组织和各地方社区开展鉴别、保护和利用其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活动,因为这种遗产是各国人民集体记忆的保管者,只有它能够确保文化特性永存。”
2003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建议各国加强立法,建立相关的法律保护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第32届大会通过,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制度的建立,这不仅从国际层面提高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而且标志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这对于创建适宜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来保护和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演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加强对旧街花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主要是挖掘、保护传统的民风民俗、娱乐形式、民间艺术、交流方式、吆喝叫卖声。挖掘、保护花朝文化的根基,使其真正具有“传承性”、“本真性”,真正具有生命力。
实际上,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普遍有一种怀旧和怀古的心理,他们不满足现代物质文化刺激,还希望能看到祖先们创造的古老的民间艺术。故而,抢救和保护民间传统艺术,既是提升现代人生活品位的需要,也是后人精神文化的需要。
旧街花朝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通过传承来实现,保护需要传承,传承即是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保护。保护与传承是旧街花朝文化发展的两条平行线,必须同时进行,并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旧街花朝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它需要一代代人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原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保护”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不只是意味着在书斋里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也不是为了向博物馆提供一些展品,“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的田野考察、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遗产立档、保存,对其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的探索、研究,对传承人的扶植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弘扬,以及做好传承中的振兴工作,等等,这一概念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即维护和强化其内在生命,增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也只有做好系统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抢救与保护的根本目标。


一、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
保护的基本方式

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原则来保护,这是面对旧街花朝文化遗产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从实际出发,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花朝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如下几项:
第一、建立保护名录制度。花朝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的活动形式、民风民俗、遗物、遗址等,都应建立保护名录。名录体系的建立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既是抢救保护的前提,也是传承、弘扬的依据。
第二、将花朝文化遗产转变为有形的形式。通过搜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存。
第三、在花朝文化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如保持花朝节的一些礼仪、仪式、民间习俗充满活力。
第四、将花朝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以生产方式进行保护。如插花簪花、制百花糕、酿百花酒等传统的制作技术转化成产业运作,扩大生产规模,扩展销售市场,从而使之延续传承并得到弘扬与发展。
第五、保护传承人。花朝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一些花朝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要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花朝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传承人的地位应得到尊重。
花朝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它体现的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决定了保护方式也是多样的。但要想使花朝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还是要通过立法保护。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只有健全的立法保护,才会使行政保护、财政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得到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保护花朝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就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本真性原则
“本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意是表示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本真性”(也可称为“原真性”)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并逐渐在世界范%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保护花朝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就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本真性原则
“本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意是表示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本真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主题

1611

回帖

21

精华

见习船长

积分
4884
经验值
3126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6-1 07: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基本原则




   
保护花朝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极有意义的事情。要做好旧街花朝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就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本真性原则
“本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它的英文本意是表示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20世纪60年代“本真性”(也可称为“原真性”)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并逐渐在世界范%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手机版|阳逻在线 ( 鄂ICP备09011060号-4|42011702000008 )

GMT+8, 2025-4-4 02:02 , Processed in 0.28864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