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插花 插花,也叫花艺,和茶道一样,是没落于本土,兴盛于他乡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插花艺术萌芽于先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小有气象。此时,这项艺术还多是“借花献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窑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唐宋以后,插花渐盛。唐人罗虬在《花九锡》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后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称其为“锦洞天”。 如果说唐代插花还仅仅是宫廷和寺庙的高雅艺术,那么到了宋代,插花艺术在民间已经蔚然成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 明朝时期,已有插花专著问世,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有《瓶史》。《瓶史》曾于1696年被译为日文,对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被日本插花艺术家们奉若圭臬,推崇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戏题黄道元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一枝两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傍拂杨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颜君斋,一倍添妍华。”仅用了寥寥数笔,就把插花描绘得淋漓尽致。 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有:邝璠著的《便民国纂》中的“养花法”,陈淏子著的《花镜》中的“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沈复著的《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以及汪灏著的《广群劳谱》。《红楼梦》中对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花艺自然就荒芜了。
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与西方花艺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重造型,中国重意态。中国花艺强调: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态,依据季节造型;人文之善——重视其敦睦人伦的社会效益;宗教之圣——花是有助悟道的圣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艺术之美——从选材到搭配,讲究和谐、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艺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6世纪时,一位名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将很多中国传统技艺带回日本:字画、雕刻、文学、戏剧、园艺……还有就是供佛的“瓶花”。从中国回国后,小野妹子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日本最古老、最原始的插花学校“池坊”,现在已经传到了第四十五代。 宏道风格插画作品图
二、簪花
以鲜花簪首作为一种习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四川成都羊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陶俑,就在发髻正中插着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簇拥着数朵小花。簪花之俗历久不衰,虽说是风尚,但相比贵族人家的珠翠头面,鲜花却是士庶妻女的常用首饰。节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一般情况,春天多簪牡丹、芍药、桃花、杏花等,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 五代前蜀词人韦庄的词句:“春日游,杏花落满头!”勾勒出一个满头杏花的少女在林间陌上的明丽身影。南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胜录》则载,端午节,“茉莉盛开,城内外扑载朵花者,不下数百人。”而“每妓须戴三两朵,只戴得一日,朝夕如是。天寒,即上宅院亦戴。”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立秋,“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武林旧事》载,重阳节,“都人是日饮新酒,讯萸簪菊。”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描写了一老人簪花装饰的情形:“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唐宋时男女子亦有簪花,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例如,《宋史 舆服志》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宋朝廷宴会,皇帝要给群臣赐花,由中使为之插戴。朋友之间的便宴也可以簪花。民间簪花也很普遍,按照宋朝婚俗,婚仪中,新郎可以“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 周昉《簪花仕女图》
三、花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更是花的故乡。诗与花,如 同灯与焰。赏花、爱花、赞美花是中国人的传统。 苏东坡称赞“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出任扬州太守后,看到官方举办百花会,损害芍药,便下令废除了百花会。 杨万里有一首《紫薇诗》,其中有“谁道花无百日红,紫薇长放半年花”的诗句,道出了紫薇优于百花的特色。 范成大写有《携家石湖拒霸》、《窗前木芙蓉》等诗赞美芙蓉。他晚年退居故里苏州,随地就势筑亭建榭,遍种芙蓉。 洪适对桂花情深意切,咏诗道:“风流直欲与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江淹作《石榴颂》说:“美木艳树,谁望谁待?……照烈泉石,芳披山海。奇丽不移,霜雪空改。” 孔夫子的“兰当为王者香”;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林靖和的“疏影横斜”;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不同的花是不同的心志,不同的花是不同的人生。时而春风得意,马蹄轻疾,一日便可看尽长安之花;亦有失意落魄,泪眼问花,而乱红不语,唯有溅泪以报。 “扈江蓠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屈原高洁的品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是王维幽深的心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壮美的幻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苏轼旷达的闲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郁结的惆怅;“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是佛家悠然的感悟……
四、花绘
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一大类,六朝时已有许多独立的花鸟作品。五代至宋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产生出了重要的流派。扬补之的墨梅,赵孟坚的水仙、兰花都为世所重。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